理学院“十一五”学科建设总结

发布时间:2010-11-12 发布者: 浏览次数:

一、“十一五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

学科是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,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,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在学校及研究生处等职能部门的领导支持下,我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,以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和科研与学术研究的基地建设为工作重点,全院教职工群策群力,使得理学院学科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
“十一五”初期,由于我院是从基础课部发展而来,而且建院时间不长,各个学科底子薄、沉淀少;只有信息与计算科学、材料物理和工程力学三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一个硕士点,科研更是无从谈起。经过“十一五”的五年建设,我院圆满完成了“十一五”学科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,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逐步壮大起来。

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院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高,省部级奖项平稳增长,申请获批专利显著提高,三大检索论文数量继续快速增长、质量呈上升趋势。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(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上的突破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项,另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,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。承担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1项,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2项、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2项,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基金3项,折合到帐科研经费600多万元。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(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上的突破),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、湖北省科技进步奖、湖北省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。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,二等奖6项。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(第一完成人),三大检索文章120余篇,其中SCI收录连续三年位居学校前列。

“应用数学”专业于2006年连续获省级重点学科,并于2002年获省“楚天学者”特聘教授设岗学科。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于2006年10月到岗。2006 年获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点,2009 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批准为楚天学者设岗学科。2010年数学、物理2个一级硕士点获省评审通过。2007、2008年大学物理、力学试验教学示范中心相继获批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。目前,学院拥有信息与计算科学、材料物理和工程力学三个本科专业;具有应用数学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、工程力学和等离子物理四个硕士点;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,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,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个。

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取得了长足进步,近年来先后获得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,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,国家级三等奖各一项,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年年获奖,使得数模竞赛这一品牌得以延续和升华;参加英语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,二等奖4项,三等奖4项,优秀奖7项;参加周培源力学竞赛获省三等奖2项。

二、“十一五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

“十一五”以来所取得的成绩首先离不开学校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,取得的一系列的成绩主要在于狠抓以下几方面:

1、紧抓学科队伍建设

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学院发展最重要的资源,也是我院逐步发展壮大的基石。学科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人才战略的成败,人才建设必须以学院定位和学科布局为依据,合理配置和优化人才资源。理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,走到今天才短短十年,底子薄、科研力量不足。依靠原有师资慢慢培养显然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,必须走一条引进人才之路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新进教师55人,其中具有博士学历28人。此外,大力执行学校博士推进计划,院系对攻读博士采取一定优惠方式鼓励大家读博,已有1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。经过大规模引进人才以及人才培养计划,目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,现有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0%以上。

为使新人才留得下、用得好,在学校的既有政策下,我院坚持以感情留人、以事业留人,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的良好环境。我院定期组织博士、教授和优秀骨干教师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,研究学院的发展方向,制定学院发展规划。除此以外,学院还积极努力为博士、教授和优秀骨干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,在博士们申报职称、项目报奖时,学院领导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和帮助。在学院内努力营造出了全院职工“彼此关爱、相互帮助、和谐、团结、求实、进取”的良好氛围,使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了学院的科研骨干力量,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积蓄了一批人才。

目前我院教职工中有教授16人,副教授47人,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,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,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6人,楚天学者1人,省级优秀教师4人。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,省政府津贴1人。在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中任副理事长、常务理事等职务有10余人。

2凝练学科方向,汇聚学术队伍

没有能够良好运作的学术团队,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,小打小闹,难以做大做强。考虑到目前理学院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十分雄厚,必须尽量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,为他们提供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环境,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。为此,学院选聘了楚天学者,制定并完善了学科带头人、专业负责人制度,组建了10个学术团队,学院现已形成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“爆炸技术研究所”等学术机构,大大促进了教师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的提高。此外还出台了关于开展学术讨论、学术研究、奖励办法、团队负责人的遴选与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办法,促进学术团队规范化管理,从工作量、教学和研究资源、优先进修、晋升职称上,引导鼓励团队负责人切实抓紧团队研究工作,促进研究团队的发展壮大。为使各学科团队全面发展,我院还在引进人才时,从重视个体引进转变为根据团队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有选择地引进。高度重视高学历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,重视团队优势的形成与整合。

3、大力构建学术基地

在学校和科技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,2006年我们建立了“武汉科技大学系统科学研究中心”校级重点科研基地。经过较短时间的建设,我们已经把“武汉科技大学系统科学研究中心”建设成为一个湖北省的重点实验室——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。

目前,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已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办公、软件与硬件条件,同时,还制定了“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”和“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请指南”等,首批开放基金项目也已开展工作。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基金指导院内外积极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上来,带动教师水平不断提高,促进实验室的发展壮大。

4、重视学术交流,提高学术交流质量

2008年4月,承办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的 “系统科学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研讨会”,包括3位院士在内的19位全国系统科学领域的顶尖级专家来校讲学,研讨系统科学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。2009年10月,承办了湖北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年会。

“十一五”期间邀请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,如:黄琳院士、吴培亨院士、戴汝为院士、丁夏畦院士、陈光亚、汪寿阳,冯夏庭等等,每年达十场以上。聘请范文涛、费浦生、Masato Enomoto、谢先启、王先甲等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。着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,坚持每周展开学术交流,力争构建学术梯队,培育创新型学科团队。

此外,每年还坚持举办一次年度学术会议,增进教师间的学术了解及交叉合作。

5、深化教育理念,培养应用型人才

办学与建院以来,学院已形成了优势明显、特色鲜明、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,形成了本科生、硕士生教育的系统培养体系,现各类在校生976人,至今已培养了1000余名理科应用型专门人才。在学院校友中,已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和企业家,有国际知名数学家张高勇教授、周家足教授,有武汉市政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谢先启教授,有深圳先科集团黎荣泽总经理,还有10余人担任企业经理等职务。

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,我院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,严格规范研究生的选题、开题、中期考核和学术论文的答辩工作,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,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,论文初检率达100%,我院毕业的研究生均在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。

三、“十一五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

学科的发展与壮大,是一个逐步积淀逐步提高的过程,是一个你追我赶的过程,这个过程是一段较漫长、曲折的道路,不可能一蹴而就,只能脚踏实地、一步一步走过来。由于建院时间不长,从整体上来讲,理学院的各个学科与学校的龙头学科相比,底子薄,沉淀少,这些仍是不争的事实,具体的困难以及原因主要有:

1、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弱是制约学院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;

2、科学研究与学术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,学科特色不够鲜明,某些学科方向甚至还存在死角;

3、学术团队已经组建,但是内部构建尚比较松散,领军人物不足,传帮带机制展开不活;

4、学校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不强,设备比较欠缺,这已影响到各学科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机开展;

5、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。实验室成立以来,尚没有独立的编制和专职的人员,所有研究人员都是兼职的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。

四、对于学科建设以后发展的思考

建设学科,我们不只是理解为申报博士点、硕士点,而是师资队伍建设、教育与教学、科学研究、研究生培养、社会服务以及重点基地、实验室建设等综合意义上的系统工程。因此,提及学科建设,我们始终把握两点,一是具有系统性,只有把学科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的系统中去考虑,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,才能抓好学科建设;二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,高素质教师队伍、特别是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形成,学科鲜明特色的形成,需要较漫长的过程。展望十二五,我们期望走得更高更远。

上一条:理学院“十二五”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下一条:简 报

关闭